close


近日四川境內的蘆山縣發生強震,引起國際關懷,令人連想起年少念書讀過的盧山,但此山非彼山,廬山是一座千古文化名山,是屬於江西省境內的世界文化遺產之一。一千年前蘇東坡偶然行遊至盧山西林壁,有感於山勢之奇美而寫下〈題西林壁〉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發哥雖還未曾見識過盧山真面目,卻因東坡的詩而更加使盧山叫人記憶深刻。
蘇東坡偶然間吟詠的一首行旅詩歌,簡單易曉的呈露西林壁的峰嶺之姿,卻也饒富人生理趣,竟流傳千年,至今不輟。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融匯在自然之中,它便能夠充實和強化自然美,並產生畫龍點睛的妙趣,使其更生動,更具魅力。
這首詩表面上是描寫廬山,但越過這座大山之後,許多人生的意義都展現出來了。生命,必須由各種不同的角度去觀照,才能把生命的層次一一顯示出來。如果你立定不動,你的視野也將侷促在一個角落。看山如此,生命亦復如此。
人生行路往往有時走入死胡同中,疑是前無出路,為此惶惶不安。然而,人生正如西林壁千百峰嶺,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呢。要是能夠轉換觀賞的視角,總會在窒礙難行的山窮水盡處,發現另一種婉轉的美。
更甚者,若能跳脫原先固著的位置,拋開我執,拉開一段適當的距離卻顧所來徑,則立時海闊天空。因此,不識廬山真面目,往往只因身在此山之中,而無法窺得原貌。
面對奇峰突起的人生,我們所需要的是洞識的能力與豁達的工夫,方能識得真正的人生況味,而不致迷失。
蘇東坡亦以此偈比喻我們天天生活,忙忙碌碌,過著紛擾的生活,為了吃飯、睡覺、工作而盡心費神,但對於自己的生命反而不知道,不能把握,不能看清楚。其實我們每個人內心都蘊藏著無限,只是我們“當局者迷”,要真正認識自己的心才是最重要的。
寶石有多種不同的切割面,每個角度卻都能閃耀著不同的亮麗光澤。而大千世界所有的人、事、物的層面與角度,更廣更深,需要你用眼深入觀察,用心深切體認,不被表面的光華璀璨所矇蔽,不被表面的虛情假意所誘惑,因此雖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只要你肯深入去探討,用心去了解,用腦去沉思,那時也許就看山非山,看水非水。你不斷的發掘,就會不斷的獲得,你的視線就不會固定在一個角度上,侷限在一個定點上。
在海邊長大的孩子,會認為太陽是落入海中的,而山中長大的小孩,會說太陽是躲在山的背後。倘若有朝一日他倆碰在一塊,彼此討論日落何處,則必定各持己見互不相讓。此時,如果兩人能把環境互調,不僅能消除彼此間的爭執,且能更深一層的了解問題所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只站在自己的立場去看事情,因此經常會產生瞎子摸象的主觀看法,於是偏見與爭執就在所難免了。處理事情時,我們如果能養成先設身處地的以對方的立場考慮的習慣,將可避去許多無謂的矛盾與紛爭,那生命的層次自然提升,而不只定位在自我,也不會侷限於一己之見,更不至於陷在群山中的一個小角落,而認定廬山就是自己目光所及的這點彈丸之地了。
有個寓言:兩隻水桶,每天都做著從井內汲水到缸裡的工作。有一天,乙桶抱怨道:「我們每天都做著相同的工作實在乏味極了!而且,每次滿滿的一桶上去,下來時卻空了。」甲桶卻笑著說:「我的看法跟你不同,我認為我們的工作實在很有意思。你看!每當我們空空的下去,上來時卻裝得滿滿的一桶,使人們有水可用,不是很有意義嗎?」就像廬山,正面看去高嶺橫空,側面瞧著卻成了峭拔奇峰。觀點不同形成的心境自然迥異。
人與人之間的紛爭、矛盾、不快與糾葛,全因每個人處事的角度、觀念與基點的不同而存在著看法、作法上的差異。而大多數人最大的毛病在於自以為是,並對不熟悉、不喜歡的人,先入為主的懷有成見。一旦事情發生,馬上妄下評斷,因此弄得局面很僵。其實很簡單,每個人都能用善心對待,不陷在矛盾當中去爭論,而是跳出來往高處查看,一下就明白了,就能體諒、理解與包容。千萬別認為什麼都那麼膚淺,只看表象。要打開視野,放寬心胸,站在對方的立場去正面思考,善意的去評估,想到他也許有不得已的苦衷,想到他這樣做一定有他的道理。這樣一來,就能心平氣和,就走出了「崇山峻嶺」而看到事件的「真面目」了!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成為千古流傳的話。 重要的是,詞中的含義才是現在人需要自我認清的省思。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