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href="http://blog.xuite.net/changfaho/wretch/86605569">〈相關連結采縈團隊發哥家族請點入〉</a>
生活在台灣的你我,除鳳飛飛外,還有另一位鄧麗君同是影響我們音樂生活的歌后。鄧麗君1995年因為氣喘發作而猝逝泰國清邁,突然撒手離開人間,當時震驚了華人世界和整個亞洲。自1967年14歲開始就灌錄第一張唱片,從鄧麗君口中唱出的每一首歌,幾乎都是近代歌壇的經典之作。
鄧麗君離開我們已19年了,不論在台灣,或是在大陸、香港,一談到她,人們總是讚嘆著她優美悅耳的歌聲,但也夾帶著無限的懷念和萬般的不捨與惋惜。
2009年在大陸中國網舉辦網路票選對新中國文化最有影響力的人物,妳以850萬餘票榮登第一名,在日本有百年50首最受歡迎歌謠票選,妳和美空雲雀是僅有的各有兩首歌入選,這讓關愛鄧麗君的人聽到這樣的消息,既激動又與有榮焉。
幾年前在聯合晚報的社論中指出,鄧麗君這個名字,對整體華人社會來說,既是大家共通的的一種美妙的聽覺經驗,更是一個時代的印記。韶光荏苒,鄧麗君已離世19個年頭,每逢她的忌辰,很多人唏噓輕嘆,但更值得探尋的是,何以一名歌手能形成一種文化現象,且以“小鄧”(相對於“老鄧”)的稱呼代表著某種時代意涵。
該社論指出,單就流行音樂的意義來說,鄧麗君當然具有他人難以超越的地位;但更重要的是,她的聲音跟她所處的時代形成一種既是對比、又有互補作用的對照。兩岸當年隔海軍事對峙,戰爭陰影亦步亦趨,每個人的生活都跟國家的集體動員休戚與共,社會氣氛可謂苦悶與嚴酷。當其時,出現了鄧麗君婉約溫柔的嗓音,竄入市小民渴望慰藉的胸臆,成為很多人消解煩憂或愁思的寄託。簡單地說,在鋼鐵的時代,需要的就是似水的柔情。
鄧麗君的歌聲對比了時代背景的嚴峻,但她個人又以“愛國”著稱,當年她在金門對大陸廣播時,就表達了她希望大陸同胞亦能享有“民主與自由”。以當時的台海情勢而言,鄧麗君在她自己生長的台灣成為“永遠的情人”,不足為奇;但她在大陸當時顯得如此“政治不正確”的歌聲,竟也成就了風靡幾億人民的撫慰效果,大陸上甚至出現“白天聽老鄧,晚上聽小鄧”之說。鄧麗君縱然終生未到訪過大陸,但早已贏得“十億個掌聲”,她在台灣的墓園也成為很多陸客觀光的指定造訪之地。這個現象本身就有深刻的含意。
有人說,如果少了鄧麗君,冷戰年代那幾十年嚴酷的歲月將更加冷清。當初鄧麗君以歌聲便能穿透“鐵幕”,而鄧小平推動的改革開放則開啟了大陸今日的經濟榮景。如今老鄧、小鄧俱往矣,但他們留下了些東西,牽連人們對當初時代的記憶。文化的力量畢竟勝過政治,人心渴求撫慰也是世間最基本的安定需求。各地的華人社會如今各有不同的政經局面和內部問題,但交流起來“通行無阻”的還是以商品經濟和流行文化為主,這是自鄧麗君年代開始就印證過的道理!
鄧麗君生前堅持著中國大陸未實現“民主與自由”之前,她不會踏入大陸一步,然而,她的美聲早已深入了大陸地區,小鄧魅力大過老鄧,這已是兩岸華人都認定的事實。最後連結北京衛視特別為鄧麗君作的紀念專輯記得點入欣賞。
<a href="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3y2oZ30r1A">〈相關影音連結請點入〉</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