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年代的世界足球天王巨星普拉蒂尼,正式入主歐洲足聯,成為第一個著名球星出身的足聯主席。他推翻了約翰森長達17年的統治,也宣告「大主席時代」的終結,可謂國際足壇近幾十年來最大的一場地震。
上世紀末葉,幾大國際體育組織不約而同出現強勢主席,如奧會的薩馬蘭奇、國際足聯的夏維蘭治、國際田聯的內比奧洛等,他們共同特點是:在位時間長、功勳卓著,均堪稱史上最偉大主席。
輝煌總有落幕時,1998年,執政24年的夏維蘭治退位;1999年,在位18年的內比奧洛逝於任上;2001年,薩馬蘭奇結束了21年任期。而約翰森一直戰鬥到2007年,才以77歲高齡告退。
體育商業化
造就強勢主席
為何強勢主席同時出現?非英雄造時勢,時勢造英雄耳。上世紀80年代開始,電視轉播的大發展催生了體育運動的商業化,各體育組織都瘋狂擴張,賺得盆滿缽滿,功勞自然歸於主席。
夏維蘭治1982年把世界杯從16隊擴至24隊,1998年又擴至32隊;約翰森在任期間,成功地把歐洲杯從8隊擴至16隊,同時創立歐洲冠軍聯賽,在連續擴軍後,冠軍聯賽已成全球球迷的盛宴。
雖然這只是一個大洲的足聯主席變更,但歐洲是世界足球的政治、經濟和技術中心,歐洲足球在世界足球界的分量,是其他所有大洲足球加起來也無法相比的,更何況,這次歐足聯掌門人易幟,接班人與被接班人來自完全不同的兩大派別,預示著歐洲足壇將開始一個嶄新的紀元。
與約翰森堅定不移的「富而優則仕」比較,普拉蒂尼的執政方略,屬於不折不扣的「窮人主義」。普拉蒂尼的支持者,絕大多數是歐洲中低階層足球國家和地區的代表,而歐洲足壇聯賽市場最發達的幾大強國,差不多個個站在他的對面。
約翰森賺大錢
搶走世界杯鋒頭
歐洲五大聯賽,幾乎就是世界職業足球最高水準的代名詞,其中排前四位的西甲、英超、義甲和德甲,均躋身「按既定方針辦」的約翰森陣營,只有「老五」法甲擁護自己的同胞。此外,處於歐洲足球中游但經濟富庶、又是約翰森老家的北歐,是普拉蒂尼新政的另一支反對力量。其他,如經濟和競技地位均位於中下層、在歐足聯歷來沒有話語權的東歐、南歐、東南歐和中歐諸多足球窮國、弱國,大都投了約翰森對手的贊成票。 因此,把這回普拉蒂尼擊敗約翰森入主歐足聯,有人稱之為「歐洲足球窮人鬧革命」。
約翰森執掌歐足聯長達17年之久、把歐洲職業足球提高到至尊之位,之所以出人意料地爆冷輸給資歷尚淺、且得不到歐洲足壇主流社會認可的普拉蒂尼,說明了應結束的絕非僅僅是約翰森本人對歐洲足球的統治,還有他所代表的那個時代。
約翰森掌握歐足聯的17年,是國際職業足球發生了天翻地覆之變的17年。他讓歐洲真正成為國際足壇的中心、在五大聯賽日益佔據全世界球迷和電視直播畫面主導位置的基礎上,約翰森精心打造的歐洲冠軍聯賽,更是搶佔了職業足球最新的制高點,從賽事水準到賺錢能量,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歐足聯掌控歐洲杯,由於堅持走只有16隊參賽的「精英路線」,在觀賞性和市場效應兩個最重要的方面,甚至搶了因不得不照顧更多地區的利益、而導致整體水準下降的世界杯的鋒頭。
這一切,使約翰森和他領導下的歐足聯,與布拉特執政的國際足聯,日漸形同水火。國際足聯的法寶是世界杯,世界杯需要32支高水準的國家隊支撐門面,但歐洲各大聯賽和歐冠聯賽的繁忙賽程、巨大影響和極為豐厚的經濟效益,驅使在歐洲踢球的各國球星、特別是巨星,越來越不重視國家隊的比賽和榮譽,而把主要的精力用於逐利性極強的俱樂部賽事。如此,世界杯參賽球隊的狀態和水準越來越差,受關注的程度亦不斷下跌。
由此,勢不兩立的布拉特與約翰森明爭暗鬥多年,儘管一再挫敗後者企圖奪取國際足聯最高領導權的計畫,但卻改變不了歐足聯「站在國際足聯頭上撒尿」的窘境,約翰森打個噴嚏,國際足壇就難免要迎來一場禽流感。同實力占優且鐵板一塊的歐足聯正面抗爭,布拉特顯然缺少戰而勝之的本錢。
然而,堡壘是最容易從內部攻破的。作為布拉特好友和志同道合者的普拉蒂尼奪權成功,終於讓僵持了多年的天平頃刻間倒向一側。不過,未來普拉蒂尼或約翰森個人的進退榮辱,還待考驗著。約翰森力保的歐洲足壇現行秩序,在到達了頂峰以後,已經出現衰落跡象。
俱樂部虧損
金元足球陷危機
歐洲經濟的低迷和足球市場的逐漸慘澹,使曾經輝煌一時的「金元足球」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機,各豪門俱樂部大多陷入虧損泥沼,皇馬的「銀河艦隊」模式遁入末途,切爾西的「盧布鋪路」政策剛剛見效兩個賽季,便已暴露出致命的後勁匱乏之軟肋。因外援引進肆無忌憚,諸多大牌俱樂部的出場陣容裏,居然經常找不到一位本土球員!這讓人們不能不回眸反思、反省。
其次,約翰森最重要的盟友碧根鮑華,一心想坐上布拉特的位子,不惜放棄這次頂替約翰森以延續舊有權力格局的機會。不過,他失算了。假如與普拉蒂尼對壘的是聲望如日中天的碧根鮑華,而不是日暮西山的約翰森,歐洲足壇改朝換代的時間,很可能又會推遲四年。這一念之差,意味著碧根鮑華腳下通向國際足聯主席的階梯突然變長,更意味著國際足壇革命的提前到來。
在約翰森時代,我們看到的歐洲足球賽場,演繹的是變了味的足球,是把經濟利益看得高於一切的足球。伴著他那句「充分開發賽事的經濟價值」之名言,讓遠在歐洲之外的球迷,都能充分享受五大聯賽、歐冠聯賽所帶來的快樂。而在快樂之後,我們是否考慮到,過於頻繁密集的比賽,球隊和球員能否承受之重。儘管此舉遭到了很多俱樂部和國家隊教練的抱怨,但約翰森依然我行我素榨取利潤,全然不顧教練、球員的感受。
此次約翰森的落選,無疑將是歐洲足球的一場地震,一場裂變。曾經連獲三屆歐洲金球獎的普拉蒂尼,雖然沒有帶領法國隊得到世界杯冠軍,但他帶來完美視覺享受,的確讓我們看到真正的足球、真正的藝術足球。未來變革如何,且拭目以待。
美加世界日報足球專欄作家 何長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