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changfaho/1681534496-311732585-g.jpg)
台北時間今天4月17日凌晨,剛在新溫布利球場踢出的英足總杯四強準決賽,由曼城與曼聯合演的「曼徹斯特德比戰」,最終曼城以1比0擊敗曼聯,繼1981年後首次闖入英足總杯冠軍決賽,也結束了在足總杯上56年不勝紅魔的記錄,而曼聯7連勝記錄被終結的同時,三連冠夢想也一併破碎。從這記致勝球,發哥要再次強調「及時陣地反搶防禦」觀念的重要性。
勝負關鍵在進行第52分鐘時,曼城壓入底線一波進攻,被曼聯後防阻擋反守為攻之際,曼聯的卡里克在本方禁區前沿出現危險的傳中球,被及時陣地反搶的曼城中場攻擊手亞亞圖雷,第一時間壓上搶奪球成功,這位象牙海岸國腳向右側帶球擺脫曼聯鐵衛維迪奇正面防守後,禁區內右側低射皮球穿鐵門范德薩襠後滾入球網,曼城隊也因此結束了客場436分鐘的進球荒。
台灣球迷同步透過衛視體育台的直播中,也看到了這記曼城致勝入球過程,這與發哥在球評中一再灌輸大家的「及時陣地反搶防禦」觀念,完全吻合在一起呈現出結果。
足球比賽就防守策略而言,一旦失去控球權後,應立刻展開防守策略,同樣在丟球後應採什麼策略也分成一種是退守至本方半場內佈陣以待,另一種是壓上去並逼搶對方,設法在丟球地方及時搶奪回來控球權。
數據再次印證了球隊在防守區域或球場中央區域奪球,遠多於在進攻區域是不錯,但重要的是要告訴大家,多數進球來自於進攻區域內的重新奪回球,所創造出來的破網。數據明顯指出,如在進攻區域內奪球,控制球轉化後進球的可能性,是比在防守區域內奪球創造進球率的7倍。
不同地域下展開防守大行動的觀念,足足有相差7倍數的進球落差,所以說最好、最積極的防守策略是及時向前搶逼並向對方施壓,盡可能地在前場區域內奪球。這樣的觀念當然與過去丟球後,馬上回撒防守策略完全相反。
球隊在失去控制球權的剎那間,往往是最脆弱的時刻,此時,球員大多注意力不夠集中,沒有形成有效的防守組織,讓對方較易向前進攻。如果不抓住這向前良機,防守者將獲得時間恢復注意力和正確的位置,因此,有些球隊雖保持控球權,但失去了進攻的首創性。
而曼城正是抓住這點,丟球後立即在進攻區內集體陣地反搶,最終由亞亞圖雷把握了攻門的首創性,射進了致勝一球,更改寫了逾半世紀來不曾在足總杯贏曼聯的歷史。
圖說:亞亞圖雷(左)陣地反搶成功後,正突破曼聯最後防線射球鏡頭。〈相關連結請點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