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a href="http://www.wretch.cc/blog/changfaho/28522389">〈相關連結采縈團隊發哥家族請點入〉</a>

類似上一篇發哥寫的美國射擊國手艾蒙斯這樣「永不放棄、拚博到底」的精神,被國內媒體大事宣染的,當然正是我們自己的跆拳道女國手蘇麗文,她在京奧第一場比賽,左膝蓋便被踢傷,強忍拚戰到底,到了與克羅埃西亞女將爭銅牌復活戰之役,11次因左膝疼痛跪在地上,依然奮勇站起來再比賽,雖然最終只得到第五名,但蘇麗文所展現的拚死在場上精神,被國人視為「比金牌價更高」,甚至被讚揚她發揮了「台灣人的精神」。


 

中華台北奧運代表團,從前一屆雅典的二金成就,退到北京奧運留下「零金遺憾」,只獲四銅成績聲中,而蘇麗文的拚死在場上的精神,倒也成了當時我們零金遺憾的自我慰藉


 

從奧運比賽,讓我們深思幾個值得探討的「社會教育問題」吧!


 

該如何看待蘇麗文 撼動人心的精神


 

北京奧運時,蘇麗文為了在比賽場上站起來,不惜忍住左腿韌帶斷裂、腳趾骨折的痛苦,只靠一條腿支撐著身體,卻堅持打死不退。她不怕就此賠上運動生涯,也要替台灣拚戰到底。


 

不過,站在一名成熟的運動員立場,或許你該思考「要拚一時還是要拚一世?如果為了拚這一場而賠掉一生的運動生命的話,那該考慮的層面就不再此一戰決輸贏了,為往後更亮麗的長勝紀錄,此時可能要考慮「忍一時而拚千秋萬世」,成為一名成功的「打不敗英雄」。


 

當我們感受蘇麗文的打死不退震撼之際,卻也同時承受了中國大陸用實力第一次衝上世界第一,創下51金的京奧神話。

 

今天蘇麗文的表現,讓並不全然瞭解體育運動精神面的政府官員、百姓,感受到不曾領略過的「感動」,但那種摸不到、看不到、也很容易被忽略的「運動員精神」,以及被過度誇大的「奧林匹克精神」,其實還是很空虛的。畢竟,奧運最終要展現的是實力,而奧運金牌與獎牌,就是實力與國力的終極證明。


 

蘇麗文的精神激勵了國人,那是我們運動文化長久以來最薄弱不足的一面,然而,被精神所感動的真心,真的有比一面金牌更甜、更能撫慰人心、更可以表現政績與實力嗎? 大家不妨深思一下。


 

一個偉大的國家,一名出色的運動員,一個動人的運動勵志故事,不能只有虛幻的崇高精神,更不能只是閃亮的金牌,那需要「相容並濟」。


 

不可否認,被感動,也是一種教育和成長,蘇麗文的京奧感動,如果可以灌注人心,教育百姓,而能更深入、更了解、更關心運動文化與生活的話,那才是無價的影響,也比一面金牌更有意義。

 

台灣金牌價高 精神別過度「神化」

 

一面奧運金牌的獎勵,當時台灣方面給1200萬元,可是高居世界各國第二高的國家,僅次新加坡的2400萬元金牌獎勵。


中華奧運代表團在1988年漢城奧運空手而歸之後,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棒球隊摘銀,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陳靜桌球奪銀,2000年雪梨奧運女子舉重黎鋒英摘銀,郭羿含拿銅,陳靜桌球與跆拳道黃志雄、紀淑如也都獲銅,2004年雅典奧運更創下朱木炎和陳詩欣的兩面跆拳道金牌,還有其他的二銀、一銅的空前佳績。

 

北京奧運,中華代表團最終只得四面銅牌,倫敦奧運最後也以一銀一銅作收,可說遭到挫敗,被寄以重望的射箭、桌球、網球、羽球,甚至連只得一銅的跆拳道,戰績都不如預期,獎牌成色也不盡滿意。


 

現在奧運是國力與社會能量的展現,中國大陸有他們的發展模式,美日英有美日英的成功系統,他們都是國際社會與體壇的中堅分子。對我們來說,針對特殊、有機會的項目和傑出選手,進行精英訓練有其必要,但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如何來普及與提升社會體育運動的文化素養,鼓勵企業投資運動,獎勵節稅,形成運動社會文化,這才是強化基層、建立運動文化和素養,養成精英選手更優質的體育政策。



努力爭取金牌,是奮鬥的最大動力,萬一飲恨只要全力以赴,也是種悲壯美,不過,運動精神和奧運精神不必要被過度「神化」,其實奧運本身就是一個國力與商業的整合,這是一場商業與經濟、體育結合的「總體戰爭」。很顯然,我們社會對奧運的關注和熱情,比起那些先進國家,的確是冷淡多了,所以我們還成不了一個經濟大國或體育大國。

<a href="http://msnews.n.yam.com/mkarticle.php?article=20130909017227">〈相關連結yam蕃薯藤民生@報發哥評足球請點入〉</a>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發哥 的頭像
    發哥

    發哥人生與足球痞客邦

    發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