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過去那屬於80年代我們中華木蘭女足的輝煌時期,曾出現了僅有的一批台東卑南族出身的女國腳,而當年屬木蘭中前場主力的馬雄秋急流勇退後,回到台東知本老家,她感動於台東家鄉海邊大大小小石礫的自然與美麗,讓她回溯了自己的根,找到新的生命方向與意義,如今成為台東自然石生文創的推廣者。「馬秋」讓一顆顆可愛的小石頭,可以繪出各種不同的生命力,為我們帶來無限的啟示,且跟隨馬秋一塊體味其石生彩繪!(相關連結好房網站專欄請點入下列上與下兩個網址:https://news.housefun.com.tw/changfaho/article/176359143776

https://news.housefun.com.tw/changfaho/article/176359143781

 


 

 

原住民的血液裡似乎都流竄著對色彩,藝術,音樂以及體育獨有的天份與能力,這或許是上天特別賦予他們的天賦異稟,這些才能都讓我們讚嘆與羨慕。像馬秋從1980年才17歲便首次入選木蘭女國腳開始,直到1990北京亞運女足賽後徹底退出了足壇,展開另一階段的追逐自我生活,她回到了知本老家一方面孝順陪伴父母,也開啟了她回歸母體文化的新生命

 


 

馬秋可說是台東知本用石頭傳遞卑南族人看待自己文化的先鋒。退出足壇回到家鄉後,她被海邊在陽光下閃閃發亮的小石子給吸引,把這些小石子變成自己創作的素材,再回頭追溯本身的族群,才發覺自己是屬於卑南族傳說中石生的一支。藉由石子,她除了以彩繪的方式,讓石子變成項鍊、手機吊飾、耳環、書籤等等生活用品,更藉著這些日常的用品,把卑南族的文化點點滴滴地留下來。

 


 

「我對石頭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感情,接觸了石頭以後,回過頭來,我去認識自己部落的一些文化,然後從部落的口傳詩裡面,發現了石生跟竹生,然後我發覺到我們是屬石生部落的那一環裡面,然後想要用石頭去傳遞一些現代卑南族人怎樣去看待自己的文化。」

 


 

相傳卑南族的祖先是由石而生,遠古的「石生」神話,讓原本就愛石頭的馬秋一下子豁然貫通,彷彿觸及一件神秘的聖事。她渴望對自己的部落有更多認識,而這回歸母體文化的漫長旅路,與她投入石頭創作的里程是緊緊結合的。於是她與如今警界退休的老公,共創了今天的「法拉撒工坊」

 

馬秋在家闢工作室,而在台東舊糖廠內的萬富倉庫旁租個成品展示室。近幾年更把創作觸角,從石頭延伸到所有家鄉觸手可得的自然素材,如鳳凰木的豆莢、蘋婆樹以及銀葉板根的果實、還有松果和阿勃勒的長果實等等,都成了馬秋與愛人創作的新愛。

 


 

看似稀鬆平常的一隻鳳凰木豆莢,從樹上掉下來後,經曬乾處理後,被馬秋的創意彩繪而變得充滿新生命的色彩;再看掉下來的枯乾蘋婆樹果實,也是如此而展現不一變的新生命力量。

 

馬秋說:「其實我玩石頭,最初的想法只是想要做一個漂亮東西給自己,到今天為止我還是這樣想,所以其實每一顆石頭表現出來,如果不是自己期待中那麼好,也會被收到我自己的石頭冰箱裡面放著。也許有一天,我回過頭來去看,會覺得那時候就差那麼一點點,其實我都用很生活、很自然的方式在玩這個石頭產業。」

 

 

玩出石彩的木蘭女足國腳馬秋(下)

 

法拉撒(Varasa)是卑南語「石頭」的意思,「法拉撒工坊」的所在地台東知本部落,屬於卑南族的「石生」支系,傳說中的始祖生下不同顏色的卵石,並從這些石頭裡迸出各色人種。

 


 

她們藉彩繪的圖騰、傳遞的母語,都會透過這些石頭彩繪的項鍊甚至於各種東西,可以把這些文化傳遞出去。這些彩繪石頭裡,除了看到這些部落孩子們對自己文化的感動之外,他們也有他們個人的想法,把它繪在石頭上面,呈現他們對這部落裡的情感與特色。

 

在「法拉撒工坊」,你所看見的小石頭,都來自台東的海岸、溪畔,原本即具美麗紋理與色澤的小石頭,或搭配鋁線形成一體造型,或於細部施加雕刻,或以極細膩的筆法賦予彩繪,在馬秋的創意與巧手之下,幻化為項鍊、耳墜、手環、書籤等等美感與實用兼具的精品。

 


 

「我欣賞小石頭,我覺得它可以變成一個珍珠,這在我的眼裡已經不是石頭了,而是一顆珍珠。這個珍珠在我眼裡的價值,如同跟我的文化價值一樣,所以要傳遞給別人的是這種認同的感動。」馬秋如此說著小石頭在她心中的價值。

 

這些石頭自然資材是馬秋眼裡的寶物,於是藉石頭製成飾物,畫出當代卑南族人看待文化的圖騰,也將母語應用在內,希望它能在被別人欣賞喜愛中,默默地向世人傳遞。

 

返鄉後的馬秋,更擴大對藝術及部落文化的熱情,她青春年少最值得炫耀的足球專長,當然也成了她義無反顧的志業之一,每週會到附近的國小陪伴部落的孩子,教他們踢足球,也開放工坊讓小朋友學習在石頭上彩繪,教導他們認識部落的圖騰,希望用創作的沈澱豐富孩子們的心。對於這些正處叛逆期的青少年,馬秋用心陪伴,傾聽他們的困惑與憂慮,希望這些青少年不要走上迷途。馬秋更把愛心散播到台東牧心那群身心智有缺陷的老少族人。

 


 

馬秋法拉撒工坊不停地在教大家如何把石子變成美麗的彩繪項鍊更藉由此機緣分享其人生體驗小道理,「因為我自己有一個人生觀,其實我覺得人生有很多不完美才是最完美。因為不完美的部分是表象的,但是你可能有很多東西可以透過別的去彌補這個部分,然後它的獨特性是最高的。」馬秋如此形容著那些不完美的石頭,可透過顏色或是透過一些比較簡單的意念,把她想要表達文化的部分詮釋出來。

 

馬秋曾在被訪問中提過「好比運動是我過去的專長,而我學這個所謂的石生文創,到今天也可能是一個階段。接著,我可能透過這兩項專長,然後就可能有機會到學校練習教小朋友,可以認識很多人,也許我又得到一個可以在另外一個領域學習的機會。」

 

七年前台灣好基金會為了讓大家體驗手繪的樂趣,特別請來法拉撒工坊馬秋姐教大家如何把石子變成美麗的彩繪項鍊。可能再過幾年,馬秋希望自己可以轉型,再變成另外一種身分,可能學習一些「藝術治療」的部分,因為到了那個時候也符合了自己的年紀,多關心未來老年社會成了馬秋的新願景。而今天的馬雄秋呢?台灣好基金會如此形容著:「馬秋以巧手慧心讓石頭有情,寫下屬於法拉撒的傳奇。」

 

 

馬雄秋小檔案

80年代中華木蘭女足隊當家中前場女國腳,退出足壇後回到台東知本老家,藉愛小石頭而找到了新的生命方向與意義,如今成為台東自然石生文創的推廣者。更是台東知本用石頭傳遞卑南族人看待自己文化的先鋒。成立法拉撒工坊」創作自然素材的藝術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發哥 的頭像
    發哥

    發哥人生與足球痞客邦

    發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