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過去這幾天台灣好不熱鬧,建國百年難得一見的LPGA大賽首次在台灣舉辦,由於世界排名第一「台灣之光」曾雅妮的加持,果然盛況空前,每天吸引破紀錄的近萬加油人潮湧入揚昇高爾夫球場;期間適逢百年全運在彰化開幕,馬總統親臨加持,還喊出「體力就是國力」勉勵國人要多參與運動。在台灣外交待突破當前瓶頸之際,此時再呼籲更該好好抓住藉由體育運動行銷台灣的康莊大道。
2011揚昇LPGA台灣錦標賽一連4天在桃園開打,由於這是曾雅妮首次以球后身分「回娘家」台灣參賽,不僅LPGA官方重視,許多國外著名媒體關注,少說也有30家國外媒體派員來台採訪,盛況直逼2009年台北聽奧和高雄世運會。 這種媒體陣仗,連雅妮也感動大概是LPGA四大賽來,她看過最多的一次。
大賽前,當曾雅妮與崔羅蓮、派特森三位加起來拿過六座四大賽冠軍的世界名將,一起站在台北101大樓前,手持象徵台灣傳統文化意象的霹靂布袋戲戲偶,為這場LPGA台灣賽造勢的歷史畫面,馬上已在全球各地同步出現了,更讓我們感受運動行銷台灣真的太棒了。
藉由舉辦運動大賽向世界行銷自己國家,已成了一股全球化的潮流,2008年夏天全球人的焦點都放在北京奧運會上,而2010年的夏天,全球更陷入世足賽的瘋潮,兩大賽會每相隔兩年像磁鐵般強力的吸引著全球人,成了那些日子裡人們生活的重心。尤其是主辦的國家,藉由這樣全球化宣傳的機會,好好地行銷自己的國家,更藉由辦大賽的機會,帶來了本國各方面經濟的收益。
像2009年,台灣也藉由高雄辦世運會,台北辦聽障奧運會,很努力地想向全世界宣傳美麗的寶島台灣,道理就在此。甚至連揚昇高爾夫球場的老闆許典雅,抓住曾雅妮如日中天之際,據說要用七億元的代價,乘勢爭取到LPGA大賽首次移到台灣舉行,目的也是為了向世界行銷台灣寶島。
不過,要談體育運動行銷台灣,我們必須先認清什麼是「運動的國際觀」?更要以「運動的國際評價觀」來正確認識運動的文化。
台灣在北京奧運會上歷經了一屆沒有銀牌、金牌的奧運,但因而真的讓我們看清自己的定位、目標和未來策略了嗎? 除了迎上奧運奪牌的潮流,台灣的體育運動政策和文化,更不能忽略了「運動的國際評價觀」。
這麼多年來領導國家體育運動的部門,自訂一個亞洲比賽前四名成績的「參賽標準」,使國內一些運動包括足球一再被限制於亞運會、甚至東亞運門外,這種平頭式的「假平等」,對一些運動是最大的不公平,尤其是對國際熱項足球來說,其實是很不公平的「自我設限」,所以我們的足球隊幾乎沒有機會去踢亞運會。
什麼是運動的「國際評價」認定?拿足球來說,全球有多達204個會員國家及地區報名了2010年南非世界杯足球賽,居各種運動競賽之冠,且各地水準普遍達到相當的一個程度,全球普遍接受了足球才是世界主流運動的事實,以發展世界第一大運動為樂,所以在足球世界裡,誰能踢進世界杯32強會內賽,就會像南、北韓一樣的光采,全球都在注視著他們的比賽。
拿被台灣視為「國球」的棒球來說,每次亞洲杯參賽隊數有時還達不到兩位數在競爭,十隊左右競爭的棒球賽,與亞洲杯足球賽每次報名近40隊,中華代表隊同樣是贏了全部參賽的三分之二隊伍,那棒球隊獲得亞洲第三名的話,如同足球隊踢進亞洲10強的成績,應該是同等的成績比值吧,很遺憾地,體委會用「亞洲前四名的假平等標準」給否定掉其成績價值。
正因足球魅力大,很多國家他們不會捨棄足球的世界性震憾力,反觀我們,仍在短視地去追求冷門運動,只是因為容易拿獎牌,就不管它國際評價差異太懸殊的問題。
試問,一塊射箭、舉重的金牌,在奧運全部超過三百面金牌中,究竟會在奪得金牌當天的國際輿論上,激起多少的震憾力?它的價值性能與踢進足球世界杯會內賽相提並論嗎?
其實在奧運會的各種類金牌和金牌之間,還是有很大差別的。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阿根廷一共才拿到2塊金牌,但其中一塊是男籃金牌,一塊是男足金牌。阿根廷雖然金牌只有兩塊,但是分量相當重,影響更大!
北京奧運會上中國創下51塊金牌的最高紀錄,但時隔幾年後,還能叫得出51塊奧運會金牌得主中的幾個人?因此,連中國體育界也在反思這個問題,他們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也確實打造了不少金牌,但這麼多金牌似乎對社會影響、群眾參與度,還有商業化程度都幫忙不大,無法帶來像阿根廷足球隊這樣有世界影響力的成就。因此,他們也在思考更應該致力發展那些在職業化、市場化程度之高、民眾參與度之廣、受各國關注之深的世界運動熱項,而這些是遠非金牌數量所能取代的影響力。
台灣不缺經濟資源,缺的是讓孩子們投身運動鍛煉的氛圍,缺的是打造有世界影響力運動明星的方法,缺的是把百姓的健康指數、快樂指數和競技運動的金牌數等量齊觀的制度保障。我們的經濟發展方式在調整,體育界又何嘗不需要調整發展思路?
今天要突破台灣的外交困境,靠體育行銷台灣是條通道,但要抓住國際間熱中的運動,搞冷門的效益太有限,一定得搞世界的主流運動,如果背道而馳的話,等於是我們國家的運動發展退出了「世界潮流」。因此,期盼身負國家體育決策的人,別再短視,更請別急功近利,把我們的體育運動文化導向正確的指標前進。
(本文公開發表於10月26日出刊的第1286期「新新聞」周刊)
圖說:行銷台灣最佳見證圖。〈相關連結yam天空請點入〉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