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href="http://blog.xuite.net/changfaho/wretch/86605569">〈相關連結采縈團隊發哥家族請點入〉</a>
2014年巴西世界盃即將開戰了,在巴西「上帝之城」踢球當然要拒絕誤判再發生,讓比賽回歸真正的公平原則。本屆大賽裁判執法上首次使用自由球噴霧畫線,而最吸引世界球迷的新技術是可以解決裁判誤判的「門線技術」。發哥說,這舉措正是要拒絕進球冤案的重演,象徵了世界盃的改革總算上路了。
FIFA在堅持幾十年之後,面對現實要求比賽公平的積極呼籲聲浪下,終於在本屆世界盃確定應用門線技術以拒絕誤判悲劇再重演,讓門線懸案成為歷史。
足球歷史上,因為進或不進的「門線懸案」而引起的爭議不在少數,就連世界盃的賽場上也不例外,其中影響程度最大的就是1966年世界盃決賽上英格蘭赫斯特的那顆進球,至今也沒人能搞清皮球究竟是否完全越過了門線,成為了著名的「世紀懸案」。
最近的一個轟動案例是2010南非世界盃上,蘭帕德在英格蘭和德國的巔峰對決中勁射了一記世界波進球(見下圖),通過慢鏡頭重播可以清晰的看到皮球整體越過了門線,但是裁判卻將此球判為無效,三獅軍團也最終含恨出局。
不過這次球迷再也不用擔心出現命懸門線的情況了,因為在2013年2月,國際足總正式宣佈將在巴西世界盃上採用門線技術。
FIFA表示使用門線技術,是為了讓比賽有更公正的判罰。2012年7月,FIFA的理事會通過了在正式比賽中引入門線技術的決議,並宣佈了兩家門線技術廠商通過考核驗收,2012年12月的日本世俱杯中,門線技術也正式試用並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在2012年的世俱杯比賽中,FIFA花費了200萬美元在那次比賽的兩座體育場內分別使用了兩套不同系統,豐田體育場內使用的是「鷹眼」系統,而橫濱體育場內則是「進球裁判」系統。「鷹眼」的主要原理是通過不同方位的7台高速攝像機進行拍攝,通過計算能夠很快得知皮球到底有沒有過門線,此項技術已經在板球和網球中廣泛運用。
「進球裁判」系統則是基於磁感應,將能發射電磁波的裝置安放在足球內部,同時,通過門框上安裝的微弱磁力系統,判斷皮球到底有沒有過線。兩種系統唯一相同的特點,是都能在1秒鐘內判斷出結果,並通過發射器將結果發送給裁判員,裁判員將佩戴特殊的手錶以接收信號,這樣將準確定位球與球門的位置,進而在出現爭議情況時幫助裁判員判斷是否進球。而且手錶還會像手機一樣震動,防止裁判忘記看表。當然,基於誤判也是足球文化的一種,FIFA強調裁判對於任何判罰仍有最終決定權,門線技術只起輔助作用。
總體來説,門線技術是一項利用輔助手段判定皮球是否過線的新興技術,在球門附近設置多臺高速攝像機捕捉門內瞬間、在門內設置感測器均可達到判定皮球是否過線的最終目的。對於1966年世界盃決賽、2010世界盃16強賽均成為門線問題主角的德國來説,門線技術改革無疑是件大事。
具體一點說,巴西世界盃這次使用的「門線技術」(GLT)原理是:在12座比賽球場上空安裝GLT設備器材所需的14台高速照相機,每個球門由7台監控,球經過門線不足一秒鐘,該系統就會將球是否越線的結論,通過無線信號發送到裁判手錶上。轉播系統也會通過多角度類比重播,觀看到球門線上的所有細節動作。
FIFA大賽前設定了各種各樣的場景,對機器進行了約2400次的射門測試。並強調「肉眼的觀測是有限的。能判定球是否過線的只有GLT技術。」 FIFA相信GLT技術會百分百精確地發揮作用。
這次被引入世界盃的門線技術由一家名叫「進球控制」的德國公司研發,運用4D技術,系統使用14台高速照相機傳送數碼照片,每個球門有7台監控,經過對資料的分析,再把結果傳送到裁判所戴的特殊手錶上,確定球過了門線,手錶會顯示進球。不過,進球是否有效的裁判權依然掌握在裁判手裡。如果裁判對門線技術的準確性表示懷疑,他可以要求關閉該裝置。
自從上屆世界盃英格蘭隊蘭帕德在與德國的那記已越過門線進球被判無效震撼彈,才加快了這次的改革,FIFA主席布拉特一直積極推進門線技術,並提出了使用門線技術的三大要求:門線技術必須靈敏度高,判別技術可靠;安裝簡便;只能使用在有爭議的進或不進球比賽中。在經2013年FIFA聯邦杯測試後,FIFA決定在巴西世界盃引入高科技,正式向球場誤判宣戰。
引入門線技術使足球運動朝正確的方向發展。有人認為門線技術引入得太遲了,像德國隊現役當家門將諾伊爾認為引入門線技術將使比賽結果顯得更公平。但也有少數反對的聲音,認為「錯判、誤判是足球的一部分,如果引入門線技術每一場比賽將變得非常乏味、讓人昏昏欲睡。」總之,不願再見到世界盃出現進球冤案的重演原則下,發哥認同讓比賽公平的門線技術進入了足球大舞台。
<a href="http://www.ettoday.net/news/20140610/366396.htm">〈相關連結ET today東森新聞雲/發哥論球專欄請點入〉</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