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href="http://blog.xuite.net/changfaho/wretch/86605569">〈相關連結采縈團隊發哥家族請點入〉</a>
全球每四年瘋一個月的世足賽熱即將在7月14日凌晨爭霸決賽後落幕,在最終觀戰前夕,發哥願再次提點大家記住看足球賽的三大精髓,讓而後看球必懂足球的精髓不外就是:進球總在五腳傳球以內破網;前場搶逼成功創造出來的攻擊最具威脅;還有最佳的攻門傳送點集中在左右兩邊球門柱前5至10碼兩大地帶,才是守方最危險卻是攻方破門的最佳傳送地帶。
首先要深知,冠軍賽前2014世界盃63場進170球裡,如果用心去回顧進球過程,全部的進球沒有一球是在經過傳球超過5次以上所達成的。事實上,早有國際足總大講師修斯經多年數百場的論證數據得知,87%的進球出自5次或更少的傳球之後創造出來的。隨後,發哥在過去的幾屆世界盃中也就此觀察並統計得知,再次完全驗證了大師的論證是正確無疑。
大師也提過,早在上世紀70年代前巴西奪冠時,還流行控制球打法,但分析發現,當時巴西隊每3球中,有2球來自5次以內傳球所製造的進球,而過去40多年世界盃冠軍決賽中,只有一個入球出自5次以上的傳球破網,那是78年的阿根廷,但當時阿根廷每10球裡有9球,也都是傳球在5次以內或更少的傳球之下,所創造出進球的最終目的。
拿世足賽新一代球迷或許還有記憶的唯一超過5腳以上傳球的破網實例,那就是2006年那屆阿根廷以6比0大勝塞爾維亞之役,攻進的第2球,在1分鐘時間透過9人傳了25腳之後的進球,堪稱世足一絕。但必須了解當時對手不論輸贏已小組晉級無望下,根本毫無拚戰求勝的意識,才會任由阿根廷在場上隨意傳球耍弄著,否則如此傳控耍球等同在侮辱對方,不狠狠出腳把你鏟下去才怪。
再回顧上屆南非世界盃公認的最華麗足球代表西班牙隊,就算有大踢傳控足球的西班牙在場,但同樣地上屆64場全部進145球裡,也沒有一球是超過5次傳球所換來的好結果。
誇張點說,當正看到一方由守轉攻開始,在後場或中前場也好不斷地在相互傳球著,並且傳球次數已遠超過5次甚至多達10次以上時,你幾乎可以斷定這波攻門應該不可能會出現進球的結果,請放心先去上個廁所吧!
其次,發哥希望傳達給大家認知的第二個概念,就是最容易突破對方防線的時機,往往大都是由在前場攻擊失敗後,及時轉攻為守下,第一時間積極陣地高壓搶逼成功後,所創造出來的攻擊不僅最具威脅,而且更是最有可能演變為進球。
這就是所謂的及時在前場「進攻區內奪球」的高壓逼搶戰術,根據在國際大賽所有進球統計中,至少52.5%的進球,來自這樣的高壓逼搶所發動的進攻得逞。這數據反映了早期前場丟球後迅速退防組織聯防的觀念是錯誤的。而是要丟球後,「陣地及時反搶」,才是創造進球的最好時機。
理由在那?因為在失去控制權的剎那間,往往是最脆弱的時刻。因此,是展開快速反擊的最好時機。相對而言,一支再強的球隊欲保持控球權沒錯,但不要錯失快速打擊對方的「首創性」機會,就是應該打出「直接有效率的進攻」,才是現在高強度足球的最佳手段。
本屆大賽中這樣的活教材一場接一場,代表性如東道主巴西爭A組首名對喀麥隆時,展開極具侵略性的前場逼搶術,全場四個進球有三球都是這樣創造出來的進球效率。事實上,現在足球爭勝的防禦觀念早已變得更積極更具侵略性,正好有巴西在小組賽的兩場大比數「爆破勝出」實例,印證了發哥不斷在世足賽講評中所強調的這重要概念「及時陣地反搶防禦」的重要。
再來,發哥這麼多屆觀戰世界盃中最關注的一點,就是緊盯著那裡才是最佳的攻門傳送點?筡案也一再告訴大家,正是集中在左右兩邊球門柱前5至10碼兩大地帶,一直是守方最危險,卻是攻方破門的最佳傳送地帶。
就本屆攻入的170個進球中,出現了48個進球就是發生在左右兩邊球門柱前5至10碼兩大地帶的結果,換言之,本屆平均不到4球中便有一個進球是在這兩大地帶所破網而入的。
發哥也不過是再次印證國際專家的研究結論罷了。如同往屆大賽一樣,這兩大地帶一直是足球賽場上的高危險地帶,甚至曾占有四成左右的進球數據,本屆占了28%,而像2002年占了40.4 %,98年占33.3%,94年27.7%,90年39%。
這項論證數據,早在上世紀80年代台灣由前木蘭女足總教頭陳定雄率領一批國內精英教練赴英國受訓返國後,即由陳定雄公開在中華足訊刊物上傳達這項國際公認的數據報告。如今,一再地在世界盃大賽中得到驗證此答案完全吻合無誤。
數字會說話,這些論證數據已證實了國際大師修斯的論點,雖然仍有人死不認同,沒關係,數據早已說明了一切。發哥不斷藉由電視、網路及平面媒體管道的機緣,希望傳達給大家對觀看足球賽有最正確的認知,而後看足球比賽不必想太複雜,謹記發哥傳達的這三大比賽精髓你就是懂球的內行球迷了。
<a href="http://www.ettoday.net/news/20140713/377928.htm">〈相關連結ET today東森新聞雲請點入〉</a>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