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href="http://blog.xuite.net/changfaho/wretch/86605569">〈相關連結采縈團隊發哥家族請點入〉</a>
今夏落幕的巴西世界盃足球賽,對於仍處於足球沙漠區的台灣而言,確實是個四年一度認知世界主流運動足球的活生生教材。對於多數的台灣球迷而言,如何由看熱鬧進入看懂足球的門道精髓,這一直是發哥藉由視訊、網路及平面媒體機緣,最想傳達給大家的理念。總歸,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再回歸發哥的人生態度回應:「一切盡其在我,主動出擊但不強求。」
巴西世足會內賽64場合計攻入171個進球,在所有進球中最價值的一球,當然是冠軍決賽進入延長加時第113分鐘時,德國替補小將戈策絕殺阿根廷的那記致勝球了。大家一定對那記絕殺鏡頭印象深刻難忘,但重點是可留意到戈策絕殺的那球(見下圖),他迎接傳球的位置在那?而瞬間起腳射門的位置又在那呢?
透過鏡頭很清楚地看到這一幕絕殺畫面:進入加時賽第113分鐘,德國隊由中場轉移左路,克羅斯傳交在前場左邊線的舒爾勒後,他左路帶球突破了馬斯切拉諾的防守,立即傳中越過德米凱利斯身後,此時替補上場的戈策,第一時間快速迎上,他在第一根球門柱前6碼球門區域外附 近迎接凌空來球,直接用胸部控停球後,未等球落地前立即左腳半凌空抽射入遠角,射門動作完成後人所處位置已跌坐在球門近柱前5碼內附近。
而發哥要說的重點是,戈策的那記絕殺進球,是本屆巴西世界盃全部171個進球中,第49個攻門傳送點出現在所謂的「守方最危險卻攻方破門的最佳傳送地帶」,占了全部進球的快29%,也就是說,本屆平均不到4球中便有一個進球是在這地帶所破網而入的。
什麼地帶?就是國際大師多年前便已提出論證數據告訴我們的鐵事實:最佳的攻門傳送點,集中在左右兩邊球門柱前5至10碼兩大地帶,一直是守方最危險,卻是攻方破門的最佳傳送地帶。
發哥也不過是再次印證國際大師的研究結論罷了。如同往屆大賽一樣,這兩大地帶一直是足球賽場上的高危險地帶,甚至曾占有四成左右的進球數據,本屆占了近29%,在過去如90年占39%,94年占27.7%,98年占33.3%,而像2002年更高達161進球中出現了65球,占了40.4 %之高。
在本屆冠軍決賽前夕的發哥曾提點觀戰比賽三大精髓中提過,這項論證數據,早在上世紀80年代台灣由前木蘭女足總教頭陳定雄率領一批國內精英教練赴英國受訓返國後,即由陳定雄公開在中華足訊刊物上傳達類似這項國際公認的數據報告。如今,一再地在世界盃大賽中得到驗證此答案完全吻合無誤。
其次,發哥要談的是論點是,在全部171個進球中,如果用心去回放進球過程,誰能告訴發哥有沒有一球是在經過傳球超過5次以上所達成的?事實上,早有國際足總大講師修斯經多年數百場的論證數據得知,87%的進球出自5次或更少的傳球之後創造出來的。隨後,發哥在過去的幾屆世界盃中也就此觀察並統計得知,再次完全驗證了大師的論證是正確無疑。
大師也提過,早在上世紀70年代前巴西奪冠時,還流行控制球打法,但分析發現,當時巴西隊每3球中,有2球來自5次以內傳球所製造的進球,而過去40多年世界盃冠軍決賽中,只有一個入球出自5次以上的傳球破網,那是78年的阿根廷,但當時阿根廷每10球裡有9球,也都是傳球在5次以內或更少的傳球之下,所創造出進球的最終目的。
拿世足賽新一代球迷或許還有記憶的唯一超過5腳以上傳球的破網實例,那就是2006年那屆阿根廷以6比0大勝塞爾維亞之役,攻進的第2球,在1分鐘時間透過9人傳了25腳之後的進球,堪稱世足一絕。但必須了解當時對手不論輸贏已小組晉級無望下,根本毫無拚戰求勝的意識,才會任由阿根廷在場上隨意傳球耍弄著,否則如此傳控耍球等同在侮辱對方,不狠狠出腳把你鏟下去才怪。
再回顧2010南非世界盃公認的最華麗足球代表西班牙隊,就算有大踢傳控足球的西班牙在場,但同樣地上屆64場全部進145球裡,也沒有一球是超過5次傳球所換來的好結果。
誇張點說,當看到一方由守轉攻開始,在後場或中前場也好不斷地在相互傳球著,並且傳球次數已遠超過5次甚至多達10次以上時,你幾乎可以斷定這波攻門應該不可能會出現進球的結果,請放心先去上個廁所吧!
再來,發哥希望傳達給大家認知的第三個概念,就是最容易突破對方防線的時機,往往大都是由在前場攻擊失敗後,及時轉攻為守下,第一時間積極陣地高壓搶逼成功後,所創造出來的攻擊不僅最具威脅,而且更是最有可能演變為進球。
這就是所謂的及時在前場「進攻區內奪球」的高壓逼搶戰術,根據在國際大賽所有進球統計中,至少52.5%的進球,來自這樣的高壓逼搶所發動的進攻得逞。這數據反映了早期前場丟球後迅速退防組織聯防的觀念是錯誤的。而是要丟球後,「陣地及時反搶」,才是創造進球的最好時機。
理由在那?因為在失去控制權的剎那間,往往是最脆弱的時刻。因此,是展開快速反擊的最好時機。相對而言,一支再強的球隊欲保持控球權沒錯,但不要錯失快速打擊對方的「首創性」機會,就是應該打出「直接有效率的進攻」,才是現在高強度足球的最佳手段。
本屆大賽中這樣的活教材一場接一場,代表性如東道主巴西爭A組首名對喀麥隆時,展開極具侵略性的前場逼搶術,全場四個進球有三球都是這樣創造出來的進球效率。事實上,現在足球爭勝的防禦觀念早已變得更積極更具侵略性,正好有巴西在小組賽的兩場大比數「爆破勝出」實例,印證了發哥不斷在世足賽講評中所強調的這重要概念「及時陣地反搶防禦」的重要。
最後發哥要談的是對陣型一詞的概念化,發哥還是那句行話別太聽信賽前的排陣如何如何,紙上的陣型圖形同虛設,上了戰場陣型往往是不斷地在變化。上場前排陣如何如何那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面對一波強攻壓境時,場上球員如何靈活變位,就地組建整體的防禦網;一旦搶攻時又如何靈活變位,在中前場創造更多的攻擊人數優勢,總歸發哥的結論一句話:別再被陣式唬住了,靈活的球隊踢的是「動態的隊形」。
數字會說話,這些論證數據已證實了國際大師修斯的論點,雖然仍有人死不認同,沒關係,數據早已說明了一切。多說無益,戈策那記絕殺位置已為發哥說話了。(本文刊載九月號的足球王者 發哥開炮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