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哥隨意窩今天想藉蔚台兄分享的媒體名家縱論嚴長壽寫給年輕人的一篇文章,題為「看見希望 人人都是改變起點」與大家共賞(作者為財團法人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專欄由公益信託星雲大師教育基金與聯合報合作):
我這一代的人,帶著天生無可救藥的使命感,在這塊土地生活超過一甲子,見證台灣經濟、科技與產業不斷進化,也看見教育與文明急待重塑價值。我最大感觸是社會雖然物質充裕,但比起過去一無所有的年代,卻充滿更多負面情緒。
從過去到現在,台灣面臨不同階段危機。上一代面臨一無所有環境,大量精英離鄉背井到國外打拚,經歷了一九七一年退出聯合國、七九年中美斷交國際困境,卻進一步激化危機意識,努力奮鬥,因為這是一個改變自己未來跟家庭生活的依歸。
當上帝關了一道門,勢必幫你開啟另一扇窗,若把機會及幸運當作雲朵,它其實已悄悄地到來。
攤開亞洲地圖,從七○年代開始,中國政策封閉,越戰剛結束,菲律賓、馬來西亞政經情勢不安定,香港、新加坡腹地太小,於是,機會降臨到台灣。我不禁要佩服台灣人的爭氣!即使沒有邦交,仍勇敢提著手提箱走向世界,造就「Made in Taiwan」世界工廠的巔峰。
在走向世界的過程中,台灣也從極權走向民主的質變。若說民主自由是一條河流,在渡河的湍急過程,一方面有經濟實力作後盾,使社會能承載顛簸,另一方面有知識分子力量,扎根自由思想種子。四九年國民政府遷台,帶來胡適、錢穆、吳大猷、傅斯年、殷海光等知識分子,加上台灣的文人仕紳,他們挑戰威權統治,為這塊土地起了很大的教育作用。
隨著台灣經濟成長,早期「儲存」在美國的人才紛紛匯流回國,進一步拉升台灣在世界的高度,一個全新的科技王國崛起,從一無所有到各行業百家齊放的盛世。
雖然這些因素相互撞擊出台灣進步的火花,可是,回過頭來看,在機會雲朵降臨的同時,也讓台灣埋下潛在危機。
例如,許多社會福利都是建立於經濟全盛時期的思維,廿年來台灣安逸於成就,經濟水位持續下降,過往的福利遂成現今負擔,好比健保制度、大學泛濫等。
大量傾中現象也讓我對台灣產業感到憂慮。過去我們走向世界角落的精神消失了,國際化衰退,大量的教育、媒體,並未對社會帶來等量的質化提升,年輕人在學校學到半套民主,學會權益、抗爭、自由、自主,卻缺乏為自己負責的危機意識及使命感。
我們順利度過隨時可能滅頂的民主湍流,過河後卻停止不前;國民擁有權利與自由,卻未善用成監督民選代表的力量與政府進步的動力,反被其操弄我們的未來。於此,我認為整個社會到了必須全面反省的時刻。
我們必須檢視在經濟水位最高時所訂的社福制度。我們要覺醒,行使民主權利後,更必須連帶負起監督責任,讓政治人物在選舉壓力下改變。年輕一代也要認知,政治發展遠超越我們可控制範圍,但面向大海、走向世界,卻是我們要協助你們勇敢面對的未來之路。
台灣不用與大國比經濟排名,我們的規模與文明尺度,原只是亞洲的丹麥、瑞典、荷蘭、瑞士,這些國家人口都比台灣少,但其重視創新、品格、偏鄉教育,努力發展人類文明的精神領域,卻不遑多讓。
在華人社會,台灣的自由、民主與文明已屬前段班!我們應在價值觀上發揮優勢,例如,宗教已從傳統迷信,走向更深化、讓心靈沉澱的境界,那麼,我們是否能變成華人社會的心靈力量?隨著地球暖化,人類最終必須走向voluntary simplicity(自願的簡樸單純),這是一種自願性簡單生活,減少慾望,不去浪費社會資源,追求精神文明向上的人生態度。
最後,我想告訴年輕人,在我們那個一無所有的時代,與你們這個需要覺醒的年代,雖然身處不一樣的客觀環境,卻有個共同之處,那就是每個人都可以是改變的起點。
至於我,我知道自己能夠產生的影響,已無法與主流社會做更多抗衡,唯一選擇就是在偏鄉,從教育開始,重新帶著一群天使夥伴,跟一些認同理念的企業家,共同打造一個透過教育進行根本改變的力量。
雖然面對的仍是一片黑暗,但我已看到遠方的燈火、希望的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