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網路上看到世寰企業成長學習營網頁標示著一篇激勵佳文,文章取自MBAtics,主題為真正的「自信」是像這樣養大的,你正在努力「找到」自信嗎?發哥喜歡其中的這句話「每一次的嘗試,無論成功或失敗都會給予我們養分,聽起來像是老生常談,但最難的部分是如何面對長期累積的挫折和失敗而不失去信心。」今天藉發哥隨意窩再分享大家:
「自信」是我們在生活中極力追求的一種狀態。與自負、自我感覺良好不同,自信給人的感覺比較沒有銳利的稜角,是相對溫柔,可以讓人感受到正向能量的一種氣質。
所以當我們說:「你是一個很有自信的人」時,確實是表達正面的肯定。但是回過頭來,「有自信」究竟是什麼意思?似乎既不能像「有錢」、「有學歷」一樣被量化評斷,也不能像「有禮貌」、「有領導特質」一樣被質化認定。
我們只能主觀地感覺──感覺對方是不是對自己過去所做、正在進行或是即將開始的事情有十足把握,並散發出「我知道自己能做什麼」的氣勢。
嚴格說來,自信其實是很不穩定的狀態,時有時無,可多可少。
有時候我們看完一本好書、聽完一場震撼人心的演講、或是進行了某次觸動心弦的交談,都會以為「找到了」自信,事實上這種突如起來的下定決心之感,雖然當下感覺很強烈,卻很容易淪為三分鐘熱度,很快就會回到原點。
關鍵在於,你到底做了什麼改變?如果沒有新的嘗試、沒有新的學習,當然也不會有新的體悟,那麼這和昨天的你究竟有什麼不同?
我們可能也對自信有點誤解,認為一個人會有自信是因為他覺得自己能搞定任何事,所以遇到自己可能無法搞定的事情時就會說:「不行,我沒有自信能做好」。
但是天啊,世界上我們無法搞定的事情也太多了吧!東躲西閃,久而久之就會困在舒適圈裡,變成一個容易沒自信的人。
真正有自信的人,是因為他知道「自己能做什麼」。而知道自己能做什麼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無數次的嘗試。唯有親身實踐,你才會知道自己究竟行不行。
實際試了發現自己做得到,自信加一分;試了發現自己做不到,但是了解自己不擅長或不喜歡的事情、甚至找出自己可以加強的地方,難道自信會扣分嗎?當然不會!知道自己要往哪裡走、知道自己如何變得更好,對自信的加乘才是最大的。
因此,每一次的嘗試,無論成功或失敗都會給予我們養分,聽起來像是老生常談,但最難的部分是如何面對長期累積的挫折和失敗而不失去信心。
除了持續反省、作出修正之外,當然還有一件事要堅持:永遠不要停止嘗試,就像許多小確幸會累積成快樂一樣,許多小成就也會壯大你的自信,扎扎實實地把你往前推進。(文章出自:MBA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