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520美麗寶島台灣這塊只有36千平方米的海島上再一次政黨輪替新政府上台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更盼望著彼此都肯多傾聽,包容及和解過去歷史造成的傷痛2015年兩岸政府在抗戰70週年的議題上互爭話語權,在此藉四育老同學永源分享的廖信忠先生曾發表的一篇文章「台灣與大陸,因為我們沒有共同的歷史記憶」,願藉發哥隨意窩抓出重點分享大家參閱:

 

「抗戰70週年之際,台灣社會上,有一群人卻在紀念台北大空襲70週年,那場空襲中有3000人死亡。一次抗戰勝利紀念,不同地區,不同政治立場,不同族群浮現了不同的記憶。1895年,甲午戰爭清朝戰敗,台灣被割讓給日本,從此,台灣與大陸就走上兩條不同的路,漸行漸遠。清政府在北方打輸了甲午戰爭,結果在東南邊本來八竿子不相干的小島台灣命運就此改變,當清政府決定割讓台灣,對台灣人來說是無可奈何的棄子命運。

 

統治管理台灣這塊土地的政權來來去去,西班牙人來了,荷蘭人來了,明鄭來了,清朝來了,日本人來了,最後國民黨來了;你說住在這塊土地上的人自己有選擇權嗎?不管誰來,咬著牙還不是要生活下去。有人說,最有資格自稱台灣人的,是台灣的原住民高山族。

 

我問了一個原住民朋友1945年對你們來說代表些什麼,他開玩笑回答又被殖民一次台灣人受日本人奴化深的觀念在當時大陸來台人士眼裡是種主流,你會看到包括後來228事件,全面爆發衝突後,官方仍以此為理由來解釋事變發生的主因。」

 

發哥相信最讓我們關心的問題,當然是台灣人在那些年到底是那裡人?

 

台灣跟大陸這一百多年來,實質有聯繫的只有19451949這短短四年間,絕大多數的民眾根本不足以了解大陸是什麼,這扇門就關上了,等到40年後這扇門又重新慢慢開啟時,台灣人因為長期反攻大陸政治教育及宣傳的影響,已經帶著另一種有色角度好奇來看大陸。我意並不在重述一次那些所謂台灣「悲情」的歷史,事實上,台灣人一大問題就是太常沉溺在自己所謂的悲情歷史當中,用太多感動自我的悲情往事作為排拒他群體的理由,覺得為什麼別人都不能理解台灣人的想法。

 

日本殖民統治台灣五十年,五十年,半個世紀,好幾代人,對台灣的影響肯定無法抹去。台灣做為日本南進基地,日本在掠奪台灣資源之餘,也不遺餘力得建設台灣;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接連打敗中國俄國,擠身帝國主義列強,台灣做為日本第一塊海外殖民地,當時歐洲各老牌帝國主義列強都在看日本的能耐,日本也有不服輸的理由;台灣成為日本許多新技術實驗的地方,什麽新的方法經常是先拿到台灣試一試;沒有人能否認,台灣現代化建設的基礎,就是在日據時代完成。

 

台灣意識強的人經常高喊「台灣人出頭天」,同樣的,大陸也高喊「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看似歷史脈絡不同,卻殊途同歸,背後都是一連串苦難、屈辱的歷史條件所搭建而成的情感結構,台灣被割讓出去後無法切身體會什麼是「百年國恥」,從自身的立場只知道這塊土地上的統治者來來去去,沉溺在自己的悲情裡;而大陸自然也難理解,為什麼台灣對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冷感,那是因為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們,因為歷史原因,慢慢培養出對「政權」的不信任,轉而對自由的追求,對多元化的守護。如果民族是想像的共同體,很遺憾,過去一百多年來,兩岸並沒有很多可以一同想像的載體。

 

回顧台灣歷史,早期開拓移民,漳州人泉州人械鬥不停,他們面對粵籍客家人時,才意識到自己是閩籍;閩粵移民遇到原住民時,才意識到自己是漢人;待日本佔領台灣,他們意識到自己是中國人;日本統治台灣五十年間,台灣人又意識到他們與日本本土人的不同;台灣光復國民黨來接受台灣以後,讓許多台灣人徹底失望,寧願相信以前日本人做得更好;1949年外省移民大量來台,台灣人與外省人,從一開始衝突不斷,經過了幾十年,在這風雨飄搖的小島上共同渡過不知多少外部而來的危機,大家都一樣苦哈哈,待第二代,第三代人出生,省籍情結越來越淡。

 

你會發現,從18951945,半個世紀,從1949到現在,又是半個世紀多一些,每半個世紀都會兩三代人出生,不管什麼時代出生的人,歷史都在他們所思所想當中留下烙印,並且凝聚形成了共同的歷史經驗,要建構共同的歷史記憶,這並不是一蹴可及的事,每次是個漫長的建構過程。兩岸過去一百多年來沒有共同的歷史經驗,這並不代表未來不會有。

 

幸運的是,這個時代是兩岸一百多年來最好的時代,會有新的一代年輕人起來,他們沒有太多的歷史恩怨包袱,沒有太多的意識型態,相較上一代,也更講求個人主義。在習慣於集體敘事下,個人主義經常被認為是自私、離經判道,這種觀點卻忽略另一很重要的面向,畢竟我們現在處在一個相對和平的時代,講求個人不僅是訴求自己的觀點,更進一步,也需要學習尊重不同的個體的想法,才能釋放解壓在集體中被壓制的潛在矛盾;個人並不只是站在自己立場,更大的意義是,人終於有了他自己的生活,可以自己選擇追求自己想要追求的事物。

 

台灣各族群間的最大公約數就是生活,政權再怎麼更迭,政治再怎麼紛亂,即使在悲情之下也要苟延殘喘得生活下去,同樣的,兩岸在價值觀、意識型態上差得太多,講幾句話不投機就吵了起來,可是大家都在生活,撇開政治這些上層建築的事,你卻能在那些最柴米油鹽,最俗氣的事中找到共鳴。

 

龍應台去年在香港書展的演講中,提出跨越不同歷史記憶的「大傾聽」時代,「一個人的記憶就是他的尊嚴」。每個人可能會有不同的受苦故事,不同族群有不同的戰爭經驗,兩岸有不同的歷史記憶,這些都值得尊重,需要放下成見來傾聽彼此,只有傾聽,我們開始學著寬容,並且走向和解;過去我們都太習慣於宏大的敘事,有時反而成為互不兼容的情感框架,而只有我們承認生活,真正懂得尊重柴米油鹽,從這齣發,才會慢慢開始有共同的新故事。如果21世紀真的是中國人的世紀,那並不僅是軍力有多強,經濟實力有多大,全世界都怕我們,我更盼望是傾聽,包容及和解,成為一個典範,鼓舞世界上其他還在遭受苦難的人們與民族。

 

老話一句:不管未來走向何方,我們依然血濃於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發哥 的頭像
    發哥

    發哥人生與足球痞客邦

    發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