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足球比賽的速度、強度、力度、精度要求變高,但關鍵的那一點始終不變,剛踢出的2017年台北世大運女足金牌決賽,全場唯一的致勝入球,最終還是落在發哥一再強調的那一點,即「球門左、右兩邊5到10碼兩大地帶」;巴西在延長賽,抓住右邊角球攻擊,由Martins迎上靠近右邊球門前七碼處搶頂破網,擊退了日本,第三度奪下世大運女足金牌。
透過鏡頭一再重複巴西女足在延長賽第112分鐘那個致勝進球:右邊角球起吊,傳向靠近第一根球門前七碼處(見上下圖所呈現的正面與背面攻門照片),從畫面上看兩名日本球員防守著,與兩名迎上的巴西攻擊手爭頂,但還是被巴西Martins搶頂成功破網了。
我們再把記憶拉回到2014年世界盃冠軍決賽,德國絕殺阿根廷同樣透過鏡頭很清楚地看到這一幕畫面:進入加時賽第113分鐘,德國隊由中場轉移左路,克羅斯傳交在前場左邊線的舒爾勒後,他左路帶球突破了馬斯切拉諾的防守,立即傳中越過德米凱利斯身後,此時替補上場的戈策,第一時間快速迎上,他在第一根球門柱前6碼球門區域外附近迎接凌空來球,直接用胸部控停球後,未等球落地前立即左腳半凌空勾射入遠角,射門動作完成後人所處位置已跌坐在球門近柱前5碼內附近。
發哥這麼多年來一再說明著這一點,即國際大師修斯幾十年來數百場論證數據告訴我們的事實,啥是「守方最危險,卻是攻方破門的最佳傳送及突破地帶」?
歷屆世界盃如此,最近的如2016年的歐洲國家杯以及美洲國家大賽,就是活生生的戰例,兩大賽都是每3個進球必有一球出現在此地帶。
說到這裡,發哥只想告訴大家這「突破點」已是鐵的事實,攻守雙方都早該謹記,腦海裡深知只要是踢合作攻擊,球就是要往那兩大地帶傳送與突破搶點,反之,守方就是要緊守這危險地帶就對了。